行政审判,既切乎社会治理,又攸关民之所盼。2024年,泉州鲤城法院以“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为重要抓手,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不断创新司法举措,积极推进协同联治,切实发挥好行政审判增进“官民”互信的桥梁作用。
跨域协作,促进争议“就地解”
依托“1+1+N”、协同联治、行政争议全程协调流转等机制,以主动姿态加强与当地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的沟通合作,强化联调化讼、就地息讼,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行政争议共治化解新格局。
原告刘某等人因不服被告向邻居李某颁发用于宅基地建房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将镇政府诉至鲤城法院,请求判决撤销该建设规划许可证。与此同时,在李某建房过程中,原告刘某等人与李某发生多次冲突,经当地政府组织调解20余次,双方关系仍未能缓和。
受理该案后,为抓准症结所在,承办法官开展实地走访、细致调查,联合当地司法局、村委会等成立协调组,就化解对策进行会商,并跨域赴当地组织召开现场协调会。
历经六个多小时的深入沟通对话,释法说理,原告刘某等人和李某化干戈为玉帛,一致同意由镇政府、村委会对李某建房过程进行监督,原告刘某等人撤回行政诉讼,该案牵涉的行政诉讼、民事争议得到一揽子解决。
诉讼示范,指引争议“最优解”
不断加强裁判文书释法说理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并强化判后答疑,扎实做好双向“以案释法”工作,提高群众和行政机关对裁判结果的认可度,通过示范诉讼实现“审理一案,规范一片”的效果。其中,郑某诉某住建局政府信息公开一案裁判文书获评泉州市法院系统优秀裁判文书二等奖。
工伤认定行政案件,直接关系到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群众的司法获得感。鲤城法院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通过法官现场说法,让劳动者接受最直观的法治教育,帮助其了解诉讼流程,提升依法维权能力。
在一起工伤认定行政案件中,张某在工作中因事故受伤,行政机关认定为工伤,但用人单位不服该认定并提起诉讼。鲤城法院到当地进行巡回审理后,加大协调力度,定分止争,最终引导用人单位和张某达成和解,用人单位同意分期支付给张某相关工伤赔偿金18余万元,张某随后撤回了起诉。2024年,鲤城法院共成功化解工伤认定行政案件46件,案涉赔偿金额达600余万元。
同时,加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让行政机关“主官”出庭听民声、知民意,出声表态度、提办法,有力推进争议得到实质化解。2024年,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
深化互动,推动争议“靠前解”
深化府院联席会议制度,2024年共举办和参与府院联席会12场,通报行政案件审判总体情况,重点研究行政审判与行政复议衔接、行政争议预防化解等重点问题,建立思想共识,凝聚工作合力。
强化司法建议助推依法行政。聚焦社会治理堵点、热点、难点,就医保、社保、物业管理等方面向行政机关发出司法建议4份,并获行政机关积极回应,督促其及时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如向某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出司法建议,内容涵盖加强对业主委员会成立、换届选举过程的指导、协助和监督等,该局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监管水平。
细化“五位一体”以庭代训工作。邀请鲤城区科级干部培训班、鲤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丰泽区公安分局等行政机关285人次观摩示范庭审,并在庭审结束后,针对执法共性问题开展点评交流活动,助力行政执法队伍法治化建设。
下一步,鲤城法院将以更实举措推动行政审判提质增效,以更大力度推进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效能叠加,以更高站位服务大局、司法为民,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再上新台阶。